
行路难略记

有些国家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根据申请签证者的不同事由,用各种不同的字母代号标明在所签发的签证上。这种字母代号就是签证代号。
目前使用签证代号最多的是美国,其中非移民签证代号有18种之多,每个种类再细分为多项。简介如下: (1)A类签证(即外交公务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A-1:外国政府派驻美国的大使、公使、职业外交官员、领事官员及其家属成员; A-2:外国政府的其他官员、雇员及其家属成员; A-3:A-1和A-2类签证获得者的随从、仆人、私人雇员及其家属成员。 (2)B类签证(即商务旅游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3)C类签证(即过境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4)D类签证(即机组人员,海员签证)的签发对象为: (5)E类签证(即国际条约或协议投资者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6)F类签证(即留学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7)G类签证(即国际组织员工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8)H类签证(即临时雇员及接受训练者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9)I类签证(即新闻从业人员签证)的签发对象为: (10)J类签证(即交换访问学者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11)K类签证(即结婚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12)L类签证(即跨国公司职员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13)M类签证(即非学术性留学生签证)的签发对象为到美国职业大学或所在学院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学生。 (14)N类签证(即某些特殊移民的随同父母和孩子的签证)的签发对象为某些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在美国任职期间所携带的家属(父母和孩子)。 (15)O类签证(即具有杰出才能的人员的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 (16)P类签证(即杰出的娱乐行业和体育界人才的签证)的签发对象为杰出的娱乐行业的表 演人员、参加比赛的杰出运动员中的个人或团体。 (17)Q类签证(即文化交流签证)的签发对象为短期赴美参加文化交流的人士。 (18)R类签证(即宗教工作者的签证)的签发对象为短期赴美进行职业性宗教工作的人士 。 (19)国防科研项目工作人员签证的签发对象与美国政府有国家防御平等互惠条约的国家所委派的工作人员(无签证代号)。 (20)残疾人教育工作签证的签发对象为赴美进行残疾人教育培训项目的人士(无签证代号)。 此外,我国的签证也有许多代号,这些代号的签发对象分别是: |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6b65010100mvmo.html
说一个故事,一对五十多岁的父母,家境并不宽裕,为了供女儿在国外读书,不辞辛苦,每天起早贪黑的做生意。对他们来说,女儿就是他们的一切。四年 了,女儿快毕业了,想着能开始工作为家里分担了,可是父亲执意要女儿留在国外读博士。就算这么大年纪了,再怎么辛苦,也坚持要女儿得到最高的教育。
看到这,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被这对父母感动,为他们鼓掌?父母的爱如此无私,如此伟大。
可是,抱歉,我想说,这样爱着孩子的父母,被这样的爱爱着的孩子,如此可悲。
对,没有看错。可悲。
或许这样说很不知好歹,很不懂事。这样说是因为从不为人父母,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
好一句苦心,苦了父母的心,有没有想过孩子的心可能比你们更苦。
只是,为什么总是苦心,苦心,心就不能甜吗?
我想问父母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能一个词。
很多人可能会回答,公务员,律师,等等等等。有没有家长注意到这个问题不是问职业,好吧,那,成功的人,这个答案很不错吧。
想听听我们孩子希望的答案吗?我不能代表所有人,起码,我希望父母的答案是:快乐的人。
如 此简单而已。只是越是简单,越容易忘记。孩子成绩不好被父母念叨,孩子毕业找不到工作,父母恨铁不成钢。。。种种这些,大家好像忘记了家的定义,是你在外 遇到了挫折时避风的港湾。可是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家却成了所有暴风雨的来源?一个人快乐,何其简单,一家人快乐,谈何容易。
刚 才的故事里,我很想知道有多少人会问,那个女儿呢,她是怎么想的呢?她希望留在国外读博士吗?四年了,她快毕业了,是想回国一展所长,还是在国外工作几 年?有没有人为她想过,四年来,她一个人在国外是生活得好吗,开心吗,想家吗。好不容易快毕业了,想不想马上飞回自己熟悉的城市,找回自己的根。
她想回去,很想。她有她的坚持,她有自己向往的未来,不想再在不属于她的国外浪费青春。说不上多难熬,只是,够了。
于 是,她试着争取。父亲和她说社会,说这个社会有多现实,说高文凭有多重要,说她根本什么都不懂。是,她涉世未深,可是不跌倒有怎么会有收获。她不怕跌倒, 只怕跌倒的时候,身边一个人也没有。父母说有多少海龟回国一文不值,她笑,海龟,任何人都能当,她所骄傲的从来不是海龟的身份,不是那份文凭,而是成长后 的自己。
可是,多少次的争执,带来的只是家庭关系的恶化,父母关系的恶化,父女关系的恶化。父母的关系是她的死穴,她可以什么都不求,只求 家庭和睦。所以,这场仗,她不想再继续了,她妥协了。在父母付出了这么多,含辛茹苦了这么多年,她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们的期望说不?罢了,她很累了,就这样 吧,也不用再做梦了。
我常在想,父母和孩子,本该是最亲的人,可心却总是离得最远。根源是什么,到底是谁错了。
爱之深,责之切。
如果这就是答案,容我很不服责任的说,我宁愿他们少些这样的爱,分给尊重和信任。这远比充满束缚,带着责任的爱来的有意义。
我不希望他们把孩子当宝贝,自己省吃俭用就为了给孩子买东买西,与其这样,不如多教教孩子为人处世,告诉他们,生活只是满足需要。
我不希望他们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心里装得只有孩子。我希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为自己活着,尽情买自己想买的。
这样宠爱着孩子长大,这样一门心思的专注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达不到期许,任谁也会心生怨恨。
所有的爱,用错了方式,都是可悲。
多少父母为了孩子,辛辛苦苦十几年。之所以辛苦,其实是因为不懂得放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尊重孩子的决定,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去奋斗。
如果孩子成功了,你不会感到欣慰吗?
如果孩子果然摔了跟头,就一定要恶言相向,嘲笑他的坚持吗?你不能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天才都是重来到不怕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