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已经切换到了冬令时,多伦多小记才来到第二篇,惭愧惭愧。进入冬天的多伦多无疑是让人胆战心惊的。四点半天就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秋天五彩斑斓的枫叶早已化作满地的泥泞,光秃秃的树枝在吹得人脑袋生疼的大风里哗哗作响,彷佛凄厉地大喊:冬天来啦!季节在不经意间快速轮转,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在多伦多的生活从最初的新鲜逐渐走入固定熟悉的平静,笑笑越来越融入学校的生活,英语口语的进步突飞猛进,语言的突破带来了朋友圈的突破,她能越来越自如地和来自任意国家的小朋友社交、玩耍、一起小组活动了。
说说笑笑最近的学校生活里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三个方面吧。和国内一样,这边公立学校在期中阶段也会对孩子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但不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而是评估孩子从开学到学期中段的综合表现,给出一张报告卡(report cards)。
报告卡的正面主要评价在校学习习惯(Learning Skills and Work Habits)。老师主要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Responsibility责任感:是否担任好教室里老师同学给予的角色,是否有意识管理自己的行为举止(例:在自己上课乱说话的时候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该说话),是否在课上好好听讲完成课上任务 。
Organization组织条理性:是否能合理安排课上的时间(该干啥时干啥),是否能整理好自己的抽屉柜子,是否能确保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任务。
Independent work独立能力:是否能够在得到老师的指示后独立完成作业,是否能在有多个任务需要完成的时候自己做计划/改进进化完成任务,是否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考虑自己解决而不是依赖老师。
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是否可以担任团队任务中不一样的角色(例:不总是当老大也不总是当小跟班),可以在团队中尊重他人的不一样的意见和想法,可以跟小伙伴们建立良好的正向的关系,可以在合作中跟同伴一起解决问题(例:课间活动的时候吵架了,可以大家一起解决矛盾而不是自己生闷气)。
Initiative自主学习能力:是否能主动寻找学习机会(例:老师安排的任务比别人提前做完了,会不会自己再去找点书看看,或者问老师找点额外的活儿干),能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能在自己遇到搞不定的问题的时候积极寻求帮助(而不是坐在位置上发呆等着老师或者同学发现自己为止)。
Self-regulation自我管理能力:是否能够管住自己不去做一些不该干的事儿,能够主动去评判一下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例:我的数学很不错,但是拼写不太ok),勇于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逞强(这一条尤其针对内向的孩子),能够给自己建立个目标并且去完成。
这一项有四个评价等级,E-excellent (优秀) G-good (良好)S-Satisfactory (满意)N-Needs Improvement(需要改进),老师会通过日常的观察给孩子一个综合评价,同时在旁边写上给孩子的评语。
报告单的反面则是各学科的老师给孩子的学科成绩进行一个打分和评价。笑笑的班主任说一般不会在期中的时候就给孩子very well的评价,主要目标是鼓励孩子进行进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更好。这是第一次看到国外公办小学期中的报告单,和国内的期中考试还是挺不一样的,可以鲜明地看到教育评价体系的差异。
拿到期中报告单之后,老师会和学校家长单独预约一个15分钟一对一的谈话,类似国内的家长会,但不是大家一起开。去之前我以为老师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或是以鼓励为主,结果发现完全不是啊。老师拿出了笑笑平时的课堂作业,非常细致地指出了她在英语学习上目前的短板,哪些地方可以更进一步,家长可以怎么帮助她,然后说如果需要的话,她可以在平时作业的基础上单独给笑笑再布置一些专项训练的作业,问我需不需要?那必须需要啊!老师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是吧,哈哈……
除了和国内不一样的期中考试,这里的家校联系方式差异也很大,有别于国内的家长群,这里的任何大大小小的通知,都是通过邮件来发送的。包括:通知、病假、活动、作业等等。学校层面的任何通知也都是学校行政办公室或者校长直接通过邮件发送给家长。总的感觉就是很安静,不需要随时查看手机,一天看一次邮箱就行。总之就是事无巨细,一律邮件。用如今很风靡的互联网黑话来说,就是很适合i人……
第三个就是作业,有别于国内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几乎同步的作业内容及进度,国外的公立小学里作业的布置情况感觉完全取决于你碰上的班主任老师。我和学校六年级的家长聊过,和另外一所安省排名第一(满分10分)的公立小学家长聊过,也和本地私立的家长聊过,大家的作业布置情况都不相同。私立也有完全不布置作业的,公立有每天都有作业的,同一所学校有一年级老师一周布置一次作业,但六年级老师从来不布置作业的情况。这在国内完全是不可想象的。有一种老师怎么样,全靠运气的感觉。但总体来说,国外三年级以下的笔头作业量相比于国内,是比较少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户外运动、阅读、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但是不是真的国外就不管学科,全是“快乐教育”呢,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真的不是。即便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白人孩子,也是会去上1-2门学科补习班的,三年级以下常见的就是英语和数学了。 邻居家有4个孩子,普通的本地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倾尽所有,其中一个娃是笑笑的同班同学,也是手握3个课外班,游泳、数学和吉他,每周四个孩子光接送就得全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集体出动。
在笑笑学校的同学们中,1-2个学科补习班+1-2个课外兴趣班搭配来上是常态,本地人也明白,学校教的内容是比较少的,想要上好大学还得靠自己课外去努力。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放在哪里其实都一样,只是国外没有国内卷得这么厉害,但纯粹只玩不学的情况也不多见。但对比来看,国内小学基础教育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容量来说还是最饱和,最丰富也是效率最高的,孩子们一年学习的知识是国外孩子一年学习知识的2-3倍,我们的娃子真的很辛苦啊~
除了学校生活,最近两个月给笑笑最大“冲击”的就是本地的两个节日,万圣节和已经步入庆祝季的圣诞节了。她第一次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万圣节装扮,和朋友们在社区里飞奔两个小时家家户户去讨糖,讨糖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可以极大地锻炼孩子们的社交胆量,毕竟不开口就要不到糖和零食呀!我也入乡随俗地准备了糖果,体验了一把孩子们上门讨糖的乐趣!
社区里各式各样的万圣节装扮,只能说老外是拼尽全力在过这个节了。
和朋友们一起讨糖、讨糖、讨糖。
和楼上扮成小丑的老爷爷合影,手里是沉甸甸的战利品!
我也准备了糖果,不能让上门的孩子们失望呀~
万圣节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进入了这里最大的圣诞节庆祝季,多伦多启动了停摆2年的圣诞老人花车巡回游行,我们也跟着去凑了凑热闹,每天也在慢慢见证整个城市被圣诞树和彩球包围……
好了,就停笔在这里,生活是需要记录的,去记录这个巨大、美丽、千疮百孔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去记录那些细枝末节或者是呓语。希望自己不要懒,多记多写吧。